这年头,网上点开热搜,什么奇葩事都能遇上。李欣莳刚被大学劝退的瓜还没消化完,上海地铁站又闹出一个“洋气合影”——姑娘头发扎得歪歪扭扭,眼神比考研冲刺还坚定,一路小跑追上个白人小哥,手机举得比她人还高,咔嚓一张。照片发到小红书,配文直白:现实比照片帅一百倍!评论区热闹得像年货大集,有人说她乡下来的没见过世面,也有“群众演员”在线科普欧美审美,仿佛谁都能当一回社会心理学家。
你以为这只是个人好这口?别急,镜头拉远点,你就会发现,社交平台上晒外国人合影的热度,一年比一年高。数据不会骗人,2024年光“外国帅哥偶遇”类话题,浏览量直接翻了好几番,仿佛全国人民集体在玩“洋气打卡”。你说是见识少?可短视频刷一天,地球村转一圈,啥人没见过?怎么一到线下,大家还像第一次见到外星人似的激动?这事真有点意思。
再说那姑娘,评论区被群嘲得不轻,自己还挺轴,愣是回怼:“我觉得帅就是帅,管他哪国的!”她的语气像极了大学食堂抢最后一份红烧肉的小姑娘,眼里写满不服气。其实这种“洋气滤镜”,不是一两天养成的。小时候背英语课文,“Tom is a boy, Mary is a girl”,老师讲得眉飞色舞,仿佛只要会两句“how are you”,世界就能豁然开朗。可惜现实总能打脸——我们学了二十年外语,还是会把外国人当成景点合影,没啥自信,却也没啥恶意。
有时候看热闹的劲头上来了,忍不住想起CBA外援刚来中国那会儿,球迷围着拍照,弹幕刷得比场上比分还快。外援大卫斯第一次下场,球场外里三层外三层,全是求签名、合影的,感觉比见到NBA球星还激动。可真说到硬实力,数据一拉出来,有时候还真不比本土球员强多少。这场面熟悉得很,和上海姑娘合影的劲头如出一辙——滤镜一加,谁都能是“世界明星”。
说真的,这种崇洋心理跟老一辈“美帝月亮圆”那套没啥本质区别。上世纪清华靠庚子赔款建校,美国人一边搞教育援助,一边悄悄塞进文化密码。几十年下来,滤镜早成了DNA。你说现在还没到爆发点?我看早就渗透到了穿衣、娱乐、甚至体育评论区。合影风潮、流量狂欢,看似荒唐,其实是大环境小缩影。
再说回那姑娘,评论区里“专家”云集,连“文化自信”都被拉出来讲道理。说实在的,有时候网友比放大镜还厉害,专盯着别人家芝麻,忽略了自家西瓜有没有熟透。有人说合影是自卑,也有人说是开放。其实就是大家都想找点新鲜感,顺带刷个存在感。谁没在深夜emo过,想象自己和世界握手言和?
你真要说心理分析,合影这事多少带点互联网时代的“仪式感”。朋友圈、微博、短视频平台,谁还没晒过点稀奇古怪的瞬间?数据显示,2024年社交平台关于“洋帅合影”话题的互动量直接飙升了一大截,仿佛哪天没遇上外国人就不叫时尚都市生活。可你真让他们聊聊,十有八九也就图个乐,合完影回家还不是继续嗑国产剧。
再顺手插一句,其实体育圈的“洋气滤镜”更夸张。姚明刚进NBA那会儿,国内球迷一边自豪一边紧张,担心人家看不起中国球员。后来姚明靠着场均数据和一身硬骨头,把“国际范”打成了中国制造。时至今日,看微博热搜上谁家孩子考上哈佛、牛津,点赞量蹭蹭往上涨,仿佛全社会都在为“走出去”而狂欢。
写到这儿,忍不住想起上次在北京地铁里,旁边坐着个外国小哥,身高腿长,穿得随意还带点皱巴巴。地铁一到站,姑娘们小声商量,鼓起勇气要了个合影,拍完就乐得像中了彩票。你说是审美腔调,还是信息茧房?其实都没那么复杂,更多时候只是生活太无聊,遇上点新鲜事就想分一口流量蛋糕。
如果你问我怎么看李欣莳被大学开除,再联系上海小姑娘的合影热,二者其实都有点“流量裹挟”的味道。舆论场里谁都想当主角,可轮到自己时,大家又都变成了看戏的群众演员。今天你嘲笑她没见过世面,明天说不定你自己也会在机场和老外合影,然后偷偷发朋友圈。
说到崇洋媚外,这词听起来挺重,其实底下藏着一堆复杂的小心思。既有对新鲜事物的好奇,也有点点文化焦虑。你说中国人真的不自信?看看最近流量爆表的国货、国产电影、国产球员,谁还真把外国人当神。倒是我们自己,偶尔还喜欢用“洋气”给生活加点料。
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新闻,不妨多点幽默感,少点指点江山的架势。毕竟合影、吐槽、争议、涨粉,这些都是互联网时代的日常。谁知道下一个合影上热搜的,会不会就轮到你?反正我是不敢下结论,生活比数据和套路都更会玩梗。你要不也说说,合影这种事,你是围观还是主角?
悦来网配资-10倍杠杆配资-四川炒股配资-邯郸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